序号
| 标题内容描述
| 解决技术问题、工艺、配方、产品性能、用途 关键词描述
| 页码
|
1
| 美国格拉弗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研制低CTE高各向同性石墨技术
| 制造石墨制品的技术和由此制成的石墨,产品具有在3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小于大约2.0ppm/℃的CTE和小于大约1.5的各向同性比率,也有利地具有在顺纹和逆纹方向上均大于大约150×103W/m的耐热冲击参数。 | 1
|
2
| 清华大学研制各向同性石墨制品及其制备技术 | 其原料包括粘结剂与骨料,其制备技术是通过将粘结剂与骨料混合均匀,再经过成型,然后进行焙烧,再经过浸渍和二次焙烧,最后进行石墨化处理的步骤来完成;具有所用资源丰富、成本低、制备的成型技术限制小、制品的各向同性性能高的特点. | 14
|
3
| 石墨纸缝隙增密制备高导热碳材料的技术 | 采用已经工业化生产的石墨纸为主要原材料,将其进行裁剪、平行排列、固定后形成堆叠体,然后进行反复的缝隙增密处理,获得高密度石墨纸堆叠体,通过进一步高温石墨化热处理获得高导热碳材料。 | 23
|
4
| 具有各向异性的石墨导热散热片的制备技术 | 采用天然石墨粒径大小为30目至80目的天然石墨粉将天然石墨粉放入酸处理液,酸处理的温度为20℃~120℃,石墨经过化学处理之后,进行水洗,高温膨胀;将经过水洗后的石墨粉放入石墨膨胀炉进行高温膨胀,成型工序:经过柔性石墨卷材生产设备加工,制备的产品其导热系数与普通技术制备的产品相比,导热性能明显提高。 | 31
|
5
| 高纯石墨型材及其生产工艺 | 工艺焙烧及石墨化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其制备成的石墨型材纯度高、密度高、强度高、抗热震性好,易于精密加工,用途极广泛;如制成扇形柱状石墨,则易于拼接成大规格的圆柱形石墨,且可避免由于大规格型材的外表和芯部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纹,可满足市场上对大尺寸、高规格圆柱形石墨型材的需求。
| 46
|
6
| 高导热石墨化炭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选择喹啉不溶物含量0.01%~1.0%的软化点在80~200℃之间的煤沥青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加入到在反应器内热聚合得到中间相含量在50%~95%、软化点高于250℃~350℃的中间相沥青。高压成型过程中中间相分子自组装,实现原位生长获得长程有序结构与自粘结和压力作用实现致密化,得到导热系数为105~550W/m.K的高导热石墨化炭材料。 | 55
|
7
| 各向同性石墨的制备技术 | 该技术原料成本低,产品成品率高,成品密度高、强度大。 | 63
|
8
| 制备高导热石墨材料的技术 | 具有制备工艺周期短,制造成本低,制备石墨材料导热性能好的优点。 | 69 |
9
| 高密度炭素制品的生产工艺 | 通过采用体积密度大于1.6g/cm3高密度型焦炭为主要原料,采用大颗粒高密度型焦炭整球加入方式,达到降低粉料和结合剂煤沥青加入量,改变炭素制品颗粒结构,生产出体积密度大于1.6g/cm3炭素焙烧品,生产的高密度炭素制品,焙烧后炭素定型制品的体积密度大于1.6g/cm3,可实现节能、减排、高效,低投入、高产出。 | 75 |
10
| 石墨电极接头材料的制造技术 | 混捏,压型,一次焙烧,浸渍,二次焙烧,石墨化制造出石墨电极接头成品材料。其技术科学合理,制造周期短,制造过程节能环保;材料成品具有体积密度高,强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 83 |
11
| 生产等静压石墨的工艺技术 | 一种生产等静压石墨的工艺技术,以石油焦或沥青焦为原料,制得细颗粒等静压各向同性石墨材料,与传统粗颗粒石墨材料相比,它具有结构精细致密、均匀性好、力学性能优异、各向同性等特征,并特别适用于大规格石墨制品的生产。 | 91 |
12
| 等静压及模压炭质焙烧品內串石墨化工艺技术 | 等静压及模压炭质焙烧品內串石墨化工艺技术,降低电耗,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 98 |
13
| 无粘结剂石墨制品的制备技术 | 其特点是,它由生石油焦和煤沥青中间相小球粉组成,以河沙和冶金焦焦粉作为焙烧过程的填充料,填充料的作用在于防止产品氧化、变形和固定生坯形状,将装有等静压石墨生坯的铁坩埚放入焙烧炉内经过焙烧处理,焙烧后得到的等静压石墨焙烧品经石墨化炉进行石墨化处理得到无粘结剂石墨制品。
| 104 |
14
| 掺杂柔性石墨制品制造技术 | 将金属粉、无机纤维粉或针状矿物粉包覆在大颗粒高分子材料颗粒上,将降低粉末比重,在高温下高分子材料将燃烧碳化或者灰化,产生的气流将包覆其上的金属粉、无机纤维粉或者针状矿粉末分散沉降,镶嵌在蓬松的膨胀石墨颗粒上,在后续加工中均匀分散在制品中,提高了产品性能。解决现有技术中掺杂柔性石墨制品中锌粉或其它掺杂粉末沉淀和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 110 |
15
| 碳材料及其制造技术 | 制造石墨晶体性优异、且含有具有良好的载流子迁移率的适度的空间的多孔质碳材料,碳六边形网面的端部位于粒子及结构体的外表面的多孔质碳材料、类似石墨烯的薄片状石墨。 | 116 |
16
| 冷等静压石墨制造技术 | 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强度、密度及其它各项理化性能。 | 135 |
17
| 大规格细颗粒各向同性等静压石墨制备技术 | 具有生产规格大,可实现¢900大规格石墨产品的生产;强度、密度及弹性性能好,机械性能理化指标优良;石墨材料中气孔率低,材料品质好;结构均匀细腻且体积密度较高等特点。 | 139 |
18
| 大规格细颗粒各向同性等静压高纯石墨的生产工艺
| 生产出的石墨产品规格较大,可达到¢900以上;提高了产品的强度、密度和弹性,提高了最终产品的机械性能理化指标;同时,产出的石墨产品具有各向同性性能良好,结构均匀细腻、体积密度高等特点。
| 146 |
19
| 清华大学研制以乳化沥青作粘结剂的人造石墨制品及其制备技术 | 将乳化沥青与骨料混合均匀,制成粉体,对粉体成型、焙烧并浸渍和二次焙烧,最后进行石墨化处理;乳化沥青与骨料相遇后随机分裂,保证了沥青对骨料包覆的均匀性,乳化沥青是完全水系的,无需使用有机溶剂,故操作过程环保简便。 | 158 |
20
| 特种石墨的制备技术 | 制备的特种石墨的理化性能优越,满足各向同性的要求,工艺流程短、能耗低、生产成本低,系统产生的“三废”经处理后达标排放,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 168 |
21
| 高导热高强度石墨的制备技术 | 具有制备质轻、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良好石墨材料的优点。 | 174 |
22
| 细结构高密度石墨制品及其制备技术 | 制备过程中增加了装模加热过程,至少节约了一次以上的“浸渍—焙烧”过程,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制得的石墨制品具有体积密度高、强度高、颗粒细、灰分低、结构均匀细致等特点。 | 179 |
23
| 大规格特种同性石墨材料的生产工艺 | 制成的特种同性石墨材料具有高机械强度、低气孔率以及优异的表面加工特性。 | 187 |
24
| 细结构的高密度、高强度石墨制品的生产技术 | 通过将原材料粉碎至颗粒度≤5um,解决了采用现有技术生产的石墨制品存在各向异性的问题,同时通过湿混的混料方式,将用于制备石墨制品的各组分进行充分的混合,避免了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弹性形变而引起的内裂等问题,提高了石墨制品的各项性能,降低石墨制品的生产成本。 | 193 |
25
| 热交换器用加热石墨及其制备技术 | 石墨化的总时间为120-130h,所述石墨化的最高温度为2850-3000℃。本发明的制备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石墨产品的理化性能参数,使其能够满足热交换器用加热石墨的需求。
| 201
|
26
| 高导热石墨的制备技术 | 石墨有较高的热导率(350-650W/mK)。且鳞片石墨经过微膨胀,其粒径较小,结构牢固,因而能够较好地克服高导热石墨的掉渣现象。
| 212
|
27
| 高纯石墨高抗拉强度超薄高导热膜材及生产设备 | 可以获得厚度低于0.2mm的柔性导热膜,且其导热系数大于400W/m·k,抗拉强度大于5.5Mba。本发明中的专用设备主要对物气分离、铺装平整、预压成带、升温加热、精压成型和收卷等环节进行了改进。 | 219 |
28
| 上海理工大学研制以煤系针状焦为骨料的各向同性石墨的制备技术 | 原料易得,产量大,成本低,且具有石墨化度高、挥发份及灰分小、抗压强度大、各向同性指数好等优点。 | 236 |
29
| 中间相沥青基高导热石墨材料的制备技术 | 调节沥青的发泡温度,调节泡沫沥青的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后,并保留沥青中具有粘结性的组分,从而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导热率的石墨材料。 | 242 |
30
| 人造石墨换热元件生产技术 | 包括依次进行的石墨浸渍、固化处理和热处理工艺。对石墨件重复进行三次所述石墨浸渍和所述固化处理工艺过程;人造石墨换热元件生产技术,可以提高石墨元件的耐温、耐磨蚀,提高石墨元件的使用寿命。
| 249 |
31
| 制造等静压石墨三瓣坩埚的技术 | 产品石墨化制得所述等静压石墨三瓣坩埚,强度更高,密度更大,各项性能优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生产周期长、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理化性能低的问题。
| 255
|
32
| 超大规格等静压石墨及其生产技术 | 采用一次原料处理-成型技术,与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二次焦处理原材料相比具有制造周期短,能源消耗低等显著优点。生产的规格在Φ700×700mm以上的等静压石墨产品具有各向同性度优异,体积密度、机械强度、热导率高;电阻率、热膨胀系数降低,良好地体现了设计思路。 | 262
|
33
| 细颗粒高体密石墨制品的制备技术及敞开式环式焙烧炉 | 一次焙烧分为低温预热阶段、黏结剂成焦阶段、高温烧结阶段、冷却阶段;制备技术和焙烧炉焙烧石墨制品装炉量大,成品率高,体积密度高,能够减少生产细颗粒高体密石墨制品中的二次浸渍和三次焙烧两个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
| 267
|
34
| 石墨材料的制造技术 | 具有原料选择合理,技术科学,用所述的技术生产的石墨材料体积密度和机械强度高,抗热震性能好,适用于在高温、温度急变的条件下使用。
| 275
|
35
| 高强度细颗粒碳石墨材料的制备技术 | 一种能够减少气孔率,提高密度和机械强度的细颗粒碳石墨材料的制备技术。能够显著减少粘接剂,粘接剂用量只相当于常规用量的三分之一;未浸渍的材料性能参数可以达到:密度=1.75g/cm3,肖氏硬度=80,抗折=70Mpa,抗压=150Mpa。制备的碳石墨材料在0.3MPa的气压测试不泄漏。 | 282
|
36
| 石墨块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石墨块材料由两层石墨层结构构成,第一层石墨层结构的相对高导热方向为与所述第二层石墨层结构表面平行的方向,且两层石墨层结构经炭化后形成一个整体,两者烧成一体使得两层结构近似“无缝”接触,界面热阻很低,传热效果显著。本发明的石墨块材料设置两层结构,且由于烧成一体,石墨块材料内部传热效果好,用于散热或者发热时的性能较显著。
| 289
|
37
| 各向同性石墨的制备技术 | 技术简单、对原材料要求不高、产品石墨化度高、抗压强度大、各向同性指标高、产品质量稳定、粒径大小可调等优点。 | 300
|
38
| 武汉科技大学研制天然鳞片石墨基高定向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好、生产周期短;所制备的石墨材料能使石墨晶体高度取向排列,从而使其热导率进一步提高,炭化和石墨化后热导率可达320~750W/m·K,体积密度分别为1.9~2.0g/cm3和2.0~2.1g/cm3,电阻率达到1.0μΩ.m。 | 306
|
39
| 各向同性细结构炭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制备技术工艺简单,易于实施,不需要经过反复的浸渍和焙烧,生产周期短,成品率高,在石墨化时不易产生裂纹,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本发明的各向同性细结构炭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体积密度,气孔率以及电阻率,能够制成大规格炭块。 | 316
|
40
| 吉林大学研制新型高性能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技术 | 一种利用简单的湿化学法制备石墨烯和普鲁士蓝复合纳米片材料修饰电极的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所得材料比表面积大、分散性好等优点。可以制备出响应恢复较好,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的H2O2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低成本,高性能,易于推广等优点。满足在化学、临床医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广泛的应用。
| 326
|
41
| 高纯石油焦和高纯煤沥青制备高纯石墨的混捏、轧片工艺 | 轧片工艺,其中工业石油焦采用了碱焙烧、水浸、盐酸洗涤、纯水洗涤的工艺;工业煤沥青采用四氯化碳提纯的工艺;有效脱除了工业煤沥青和工业石油焦中的杂质,提纯效果显著,杂质脱除率高。
| 337
|
42
| 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研制石墨复合体制造技术 | 石墨复合体及其制造技术。所述石墨复合体具有:将高分子膜烧成而生成的热分解石墨片、作为主成分含有石墨粉且直接接合到热分解石墨片上的石墨层。 | 344
|
43
| 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研制石墨结构体、电子部件制造技术 | 石墨结构体和具有石墨结构体的电子部件,所述石墨结构体具有石墨烯片的层叠体以穹顶状弯曲而形成的多个晶畴,并且所述多个晶畴配置成平面状,相邻的晶畴之间互相连接。
| 358
|
44
| 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研制石墨、电池电极用碳材料 | 得到在较高地维持初次充放电时的初期效率和放电容量的状态下,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和平均粒径均小的物性,因此能够制作兼有高能量密度和高电流负荷特性的电极的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碳材料等的石墨材料。
| 382
|
45
| 日本索尼株式会社研制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电池制造负极技术 | 电池具有较高的容量和优异的充电和放电效率。该电池包括正极、负极以及电解质。该负极具有设置在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并且该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设置有细孔的中间相小球体的球晶石墨化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
| 406
|
46
| 日本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研制碳材料制造技术 | 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的分解,压缩性优异且能高度填充,并且可以在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特性不降低的情况下形成高容量电极。
| 441
|
47
| 改性石墨、复合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和用途 | 技术工艺简便易行,原料广泛且成本低。复合石墨材料有效地降低了比表面积,提高了压实密度和克容量,由其制成的电池主要优点有:压实密度较高;电化学性能好;放电平台及平台保持率较高;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循环性能、安全性都较好;产品性质稳定等。
| 454
|
48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和其应用 | 将中间相石墨的大颗粒与其小颗粒按照一定质量比进行均匀混合,将小颗粒填充在大颗粒的空隙中,在保持原有中间相炭微球高容量、较小的比表面积、适合大倍率充放电、长寿命等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石墨负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和大倍率充放电性能、极片的压实密度和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显著改善其循环性能。 | 466
|
49
| 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研制石墨材料、电池电极用碳材料和电池 | 适合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的石墨材料和电池电极用碳材料以及充放电循环特性、大电流负载特性优异的二次电池。通过形成光学各向异性和光学各向同性的组织的大小、存在比例、晶向具有多样性的石墨材料,能够形成为以高水平维持大电流负载特性、循环特性,并且放电容量大,具有小的不可逆容量的电池电极用碳材料。
| 474
|
50
| 提高天然石墨电性能的技术 | 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天然石墨,提高了高分子包覆石墨颗粒的均匀性、可操作性,而且提高了包覆石墨颗粒的综合电性能。 | 500
|
51
| 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研制石墨材料、电池电极用碳材料以及电池 | 在较高地维持初次充放电时的初期效率和放电容量的状态下,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和平均粒径均小的物性,因此能够制作兼有高能量密度和高电流负荷特性的电极的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碳材料等的石墨材料。而且使用该石墨材料得到电池用电极。 | 510
|
52
| Φ550mm及以上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制造技术 | 改进了工艺配方,采用2500吨油压机生产出符合炼钢、黄磷生产质量要求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 | 535
|
53
| 直径6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其生产技术 | 用进口油系针状焦生产直径为6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品体积密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弹性模量,电阻率及热膨胀系数均达到国际标准,解决我国电弧炉炼钢用直径6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打破国外炭素企业对国内直径6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市场的垄断,填补国内不能生产直径6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空白。 | 539
|
54
| 超大规格高功率石墨导电电极及其制备技术 | 按常规工艺制作,其混捏温度为165—185度,晾料温度为130—150度;焙烧温度采用慢速曲线,最高温度为1200度,出炉温度控制在200度以下;石墨化采用慢速曲线来控制炉温上升速度,最高温度达到3300度。具有直径大,长度长,强度高,热震稳定性好,导电率高。
| 547
|
55
| 日本揖斐电株式会社研制石墨材料和石墨材料的制造技术
| 石墨材料和石墨材料的制造技术,所述石墨材料包含含有多个气孔的石墨,其中,所述石墨和所述多个气孔形成微细结构。当所述微细结构的截面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时,所述截面上出现的气孔的个数为每6000μm2250个以上,所述截面上出现的气孔的平均面积为5μm2以下,所述截面上出现的气孔的平均长宽比为0.55以下。 | 552
|
56
| 大规格中粗颗粒石墨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 优点是生产的石墨材料,其规格大、结构均匀、气孔小适用做大型铸造模具,多晶硅冶炼、大型高炉砌筑、化工冶炼流槽,解决了因规格小多块拼装造成的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特性,解决了因颗粒粗造成气孔大、渗透率高的特性。 | 580
|
57
| 太阳能光伏产业单晶硅生长热场用石墨材料及其制造技术 | 石墨材料的体积密度≥1.80g/cm3,电阻率≤7.0μΩm,抗压强度≥38Mpa,抗折强度≥18Mpa,气孔率≤14%,灰分≤0.2%,热膨胀系数≤2*10-6/℃。 | 587
|
58
| 石墨材料的制备技术 | 生产成本低,成品率高的优点。
| 601
|
59
| 高硬度等静压石墨及其制备技术 | 利用中间相炭微球的自粘性,不需要额外添加粘结剂,克服了因填料与粘结剂之间的体积收缩差异而导致的气孔率较高、结构均匀程度差、机械强度较低等缺陷,省略了混捏、反复浸渍和焙烧等工序,石墨材料结构致密、均匀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点。 | 608
|
60
| 用于电火花加工的模具石墨材料的制备技术 | 制备工艺操作简单,成品率高,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同时还保持了较高的体积密度和机械强度,实用性强。
| 623
|
61
| 碳石墨复合材料的生产技术 | 制成的碳粉与短纤维烧结成的碳石墨复合材料,该材料抗热震性,强度,耐冲击力比一般碳石墨材料可提50%~100%,同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为航天航空及军事工业上首选碳石墨材料。 | 629
|
62
| 炭石墨热等静压浸银工艺 | 通过热等静压对炭石墨基体浸银,改进石墨坩埚结构,使热等静压浸银质量和效率提高,密度为1.70~1.82g/cm3的炭石墨基体经过热等静压浸银后制备成密度为2.80~3.50g/cm3浸银炭石墨复合材料,材料的强度、导热、导电和耐磨性能明显改善。 | 636
|
63
| 炭石墨热等静压浸银技术 | 通过改进石墨坩埚结构,使热等静压浸银质量和效率提高,密度为1.70~1.82g/cm3的炭石墨基体经过热等静压浸银后制备成密度为2.80~3.50g/cm3浸银炭石墨复合材料,材料的强度、导热、导电和耐磨性能明显改善。 | 642
|
64
| 南京理工大学研制双亲氧化石墨及其制备技术 | 通过桥联作用可以引进了含有多功能团的改性剂;应用本发明制备的双亲氧化石墨,不仅能在有机相分散,也能在水溶液中分散,从而大大地拓宽了氧化石墨的填充范围。 | 648
|
65
| 日本日立金属株式会社研制高热导性石墨粒子分散型复合体技术 | 石墨粒子分散型复合体,其由用银、铜、铝等高热导率金属进行被覆的石墨粒子固化而成,其中,所述石墨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500μm,所述石墨粒子和所述金属的体积比为60/40~95/5,所述复合体的至少一方向的热导率为150W/mK以上。 | 657
|
66
| 日本技术-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石墨复合材料和其制造技术 | 适合于热二维扩散、在双轴方向上具有高导热率的金属-石墨复合材料和其制造技术。材料具有95%以上的相对密度。 | 681
|
67
| 沥青包覆石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采用沥青对天然石墨球表面进行包覆,再进行石墨化使材料具有核壳结构,不仅能提升天然石墨的性能并能够大大降低该材料的制造成本。产简单,产品性价比高,循环稳定性好,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应用。 | 701
|
68
| 韩国-安全性得到提高的阴极活性物质及二次电池技术 | 电极合剂用阴极活性物质及包含该电极合剂用阴极活性物质的电化学电池,电极合剂用阴极活性物质包含非晶质碳材料以及掺杂元素,热重量测定分析的质量减少变化量的峰值在450℃至950℃之间的温度下至少出现两个,差示扫描量热仪的最大放热峰值功率为20mW至60mW之间。 | 708
|
69
| 直径6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其生产技术 | 利用主要理化指标真密度偏低,热膨胀系数和含硫量偏高的国产煤系针状焦,可生产直径600mm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解决我国因原料针状焦长期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而严重制约我国炭素行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和规模的扩大问题。 | 719
|
70
| 交流电弧炉用Φ7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制造技术 | 制备出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可抵抗100MVA的冲击电流,可满足160吨交流电弧炉冶炼要求,实际应用性能优良。 | 727
|
71
| 直径318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接头及其生产技术 | 利用主要理化指标真密度偏低,热膨胀系数和含硫量偏高的国产煤系针状焦,可生产直径318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接头,以配合直径600mm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使用。 | 734
|
72
| 高导热石墨散热片的制备技术 | 克服了传统制备工艺中存在的杂质多、环境污染大、力学性能低、使用寿命短,易脱落等缺陷。经过上述处理获得的石墨散热片,对石墨材质无不良影响,生产过程无环境污染,其机械强度及纯度大大提高,使用寿命长,不脱落,便于后续加工使用。 | 742
|